这句话在这几天里的某一刻不知怎地就从心里跑了出来。
前两天和Christa工作,谈论到年龄,又有了一些明白:有时候,年龄不过只是一个数字,而年轻还是年老其实是活着的一种状态。数字与状态,在一些时候相关,在更多的情况下无关。
想起前一阵子的有一天,下班回家,在通向大街的林荫小道上走着,那个时候在这条小道上,只有我和走在我前面的一对年老的夫妇带着一个四、五岁的小女孩,马路上没有汽车,没有自行车。小姑娘向前面快乐地奔跑着,没跑多远,只听见奶奶在后面喊:“别跑别跑,跑摔了,再跑奶奶就不喜欢了,再跑奶奶就不管你了。”几嗓子之后,小姑娘渐渐“刹住了自己的车”,开始牵着爷爷的手慢慢往前走。
那一刻,我想,这大概是“好(乖)女孩成长记”中的一个部分吧。
身边很多人,也包括曾经的自己,按照内心的标准来安排自己一天的起居生活,这个标准可能是时间标准,比如,几点应该上床,几点应该吃饭,几点应该入睡,几点应该回家。这个标准还可能是正确的行为标准,比如,应该做什么样的工作、应该看什么书、应该吃什么样的食物、应该做什么样的运动等等。这样标准下的生活看上去有规律,很正确,很稳定,很安全。
然而,细细品味,这样的生活里充满着滞滞的乏味。几年,甚至十几年的日子,一层不变,大概不到百句话便可以概括了。
我的天性里是无法容忍乏味的,于是,我一方面刻守着这样的标准,让自己的生活规律有序,另一方面带着“生活原本就是有趣的”的信念,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不断扩大自己的活动空间与疆域。在这样的冲突中生活的同时,也庆幸自己,一年的日子可能需要好多个本子来记录。
然而,不管我怎样扩充我的空间,依然感到被某种内在焦虑限制着。
那个焦虑的声音是什么呢?
细细聆听,是一个声音的两个面向:威胁与恐惧。
“如果没有按时睡觉,第二天精神就不好,精神不好工作(学习)状态就不好,工作(学习)状态不好,可能就会出错,出错就会被惩罚……”
这大概是好多人从小到大熟悉的一种语境吧,这样的语境里包含着中国文化中以“惩罚”为色调的态度:不能犯错,犯错会被惩罚。这让我想起唐僧对待孙悟空的态度与方式。